关于酒驾醉驾,你需要了解更多!
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
公安部、司法部联合发布
《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》
明确对情节显著轻微、危害不大
不认为是犯罪的醉驾行为,不予立案
一些小伙伴便片面认为“醉驾放宽”
甚至谣传“醉驾不再入刑”
这就大错特错了
不立案≠不违法
由此可见,只有在特定情形和条件下,醉驾才可以不立案。但是,只要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20mg/100ml,就是酒驾,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80mg/100ml,就是醉驾,都属于违法行为,都会受到相应处罚。
法规变了≠处理轻了
《意见》新增了从重处理不得缓刑的情形,比2013年版本《意见》更严。
看一看酒驾醉驾的危害
触觉能力降低、精神亢奋——饮酒后驾车,由于酒精的刺激和麻醉作用,人的手、脚的触觉较平时降低,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、刹车及转向系统,并且容易兴奋,过分地自信。
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——饮酒后可使大脑暂时麻痹,视像不稳,操作能力下降,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判断交通信号、标志和标线。同时饮酒后手脚不协调,视像模糊,眼睛只盯着前方目标,对突发的危险隐患难以发现,易车毁人亡。
视觉模糊、易疲劳——饮酒后可使视力暂时受损,视像不稳,辨色能力下降,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判断交通信号、标志和标线。同时饮酒后视野大大减少,视像模糊,眼睛只盯着前方目标,对处于视野的危险隐患难以发现,易发生事故。
识一识酒驾醉驾的误区
误区一:酒后骑摩托车不属于酒驾
误区二:酒量大、喝得少不属于酒驾
误区三:酒后挪车不属于酒驾
误区四:隔餐酒、隔夜酒不属于酒驾
误区五:在马路以外的地点驾车不算酒驾
误区六:酒后多喝水能稀释酒精浓度
误区七:在交警面前饮酒逃避处罚
误区八:提取血样前逃跑就不能认定酒驾
误区九:车辆处于发动状态,在驾驶位休息不用担责
误区十:指使、纵容他人酒驾不用担责
哪些食物吃完有“被酒驾”风险——据交警测试,一口气吃下好几个荔枝后,立马进行呼气式酒精检测,结果为30mg/100ml,确实达到了酒驾的标准,但过10分钟后再测,“酒驾”状态就轻易解除了,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“假性酒驾”。除了荔枝,还有榴莲、龙眼、葡萄干、杨梅等糖分较高的水果也有可能被“酒驾”。这类水果含糖量高,果皮坚硬封闭性较好,它们被采摘后,光合作用急剧减小,果实内部细胞缺氧,进行无氧呼吸,将自身的糖分转化为乙醇(酒精)和二氧化碳。且越成熟,放置的时间越久,乙醇含量越高,吃后酒精就会残留在口腔里。
除了水果,开车前吃这些食物也有可能“被酒驾”:
1.腐乳、酒酿等发酵食物
日常的发酵类食品,其制作过程或者发酵后会有酒精,食用后也容易“中招”。酒糟类食品就是一类引起假性酒驾的“元凶”,比如醉蟹、啤酒鸭、甜酒、酒酿圆子、豆腐乳等。
2.藿香正气水、咳嗽糖浆
经过测试,喝了藿香正气水后酒精数值会很高。同样,止咳糖浆也是含有酒精的。
3.糕点类点心食物
很多小伙伴经常吃提拉米苏、蛋黄派、瑞士卷、酒心巧克力这类小点心,其实吃完这些东西再开车是很容易被查出饮酒驾驶的,因为它们大多含有酒精的成分。
算一算酒驾醉驾的成本
法律成本——
经济成本——
驾驶人酒后车祸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,保险公司不予理赔。如果醉驾发生意外导致自身伤亡,即使没有伤及他人,也会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。酒驾发生交通事故,将加重在交通事故中的责任,造成人员死亡的,要承担对死者家属的相关赔偿。
家庭成本——
酒驾醉驾,不仅自己要被追究刑事责任,犯罪记录伴随终身,也会给家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,其配偶、子女、孙子、孙女等近亲属在报考军校、报考公务员、警校、入党时政审、就业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。
酒后驾车是一种极其危险和不负责任的行为
必须坚决杜绝和打击
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
遵守交通规则,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安全
做一个文明和理性的驾驶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