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华绝代,化做了时代的一滴泪——电影《梅艳芳》观后感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05 14:01:01    



梅艳芳是香港娱乐界的一位划时代的巨星,80年代横空出世,90年代翻云覆雨,新世纪初香消玉损,诚实地说,她的一生,正好和我对娱乐圈开始认知的时间线擦肩而过,于是,“梅艳芳”的名字和“张国荣”一样,只是存在于二十年代零零散散的故事和八卦中,对于她的一生,其实知之甚少。


这部电影,算是我第一次对她的人生,做的一次完整的了解。



在我的朋友圈里,有人称“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纪录片”,我并不是完全同意,我承认这是部好的电影,但绝不是纪录片那么简单,我更愿意称它为商业片,甚至传记片,毕竟除了时间线以外,其他的结构是十分松散的,并没有纪录片那种明确的转场和印记。


不同于内地电影的结构化严重,香港导演对于影片的处理,少了些严谨,多了些随性,而正是这些随性,反而将这个故事性比较弱的剧本,刻画地深入人心了起来。没有明确的情感爆发点,却在每一段故事中,都深刻地感受到了触动,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,最直观的感受。



是的,故事很简单,简单到电影其实只是几个关键事件串成的线,其他都是情感的铺垫,直到最后,最后一幕她穿着婚纱站在台上,唱完《夕阳之歌》,笑着对观众说了一声“Bye Bye!”,电影戛然而止,这个处理,意犹未尽后是无穷的荡气回肠,不知道多少人被这最后一幕深深击中,我和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喊出了一声“妙”。


01


电影结束,回归冷静,我不禁疑问,这么多人泪眼婆娑,究竟怀念的是梅艳芳这个人,还是梅艳芳的那个变化叛逆的时代。


梅艳芳有首歌曲是这么唱的:


“曾遇上几多风雨翻,编织我交错梦幻。”



先有风雨翻,再有交错梦幻,或许这就是梅艳芳功成名就的原因,成为黄子华口中难得有这样一位“史诗般的人物”。


儿时的她,和六十年代的香港一样,迷茫、混乱,经济低迷,时有骚乱,初登舞台的她连字都还不认识,唱歌,也是模仿大人的行为。


那时的她只有四岁,能唱会跳,放在如今这个时代,是绝对的“童星”,可那个时候,她的工作却是人们眼中不正经的行为被同学排挤嘲笑,被叮嘱远离,她的向上路充满了坎坷。


直到八十年代,香港搭上经济腾飞的快车,一路成为了名震国际亚洲四小龙,成为了繁荣东方的代名词。那个时候,都市里挤满了渴望改变、渴望奇迹的香港人,梅艳芳就是其中之一。


那个属于香港的时代,和梅艳芳互相成就。


她出身不高,长相不好的歌女,像极了当时作风不良的坏女孩,唱片公司试图打造她的青春玉女形象,反而获得了漫天的质疑。



梅艳芳的倔强和斗志,从一开始就注定了,直至影响了她的一生。



童年的悲苦,长大后的自卑,许多轻松能毁掉人生的东西,成为了梅艳芳成长的养分,命运推着她一路向北,但逼急了,她掉头就向命运还手。正如同八十年代的香港,到处是与命运做斗争的人,一座冉冉上升的城市里,每一个从底层爬上来的人,都梦想着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

于是,她成为了时代先锋,戴墨镜、穿男装,奇装异服,造型百变。她改变了时代的定义,歌星不再是甜美乖巧,她成了流行本身,成了香港风华的代言人之一。



我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,书里是这样形容梅艳芳额:


六十年代,香港仍然贫穷的时候,她开始了小歌女生涯;

七十年代,当香港蓄势待发时,她辍学穿梭于酒楼歌厅;

八十年代,当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的时候,她与香港一起扬名国际。


梅艳芳的四十年人生,正是香港从混乱走向繁荣的全过程。


于是,观众眼前的梅艳芳,风华绝代,像一颗流星,划破夜空,却又迅速滑落,成为了时代的一滴泪。


02


电影里引用了梅艳芳那个最经典的title:“香港的女儿”,由此可见,在那个巨星云集的时代,梅艳芳的存在,也是时代塔尖上的明星。她的成就和名望,源于她向往奋斗、相信明天的香港精神四十年人生路与香港几乎重合,香港是什么样子,梅艳芳就是什么样子。


梅艳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圈内明星最常用的词,就是豪爽,仗义,侠气,一切江湖儿女的描述,用在她的身上都很合适。


那个年代有名有姓的人物,几乎人人都能说出她一段大姐大的故事,每一段,都是香港的故事:


为出身贫寒的演员罗君左挡子弹;

带领演艺圈几百人,喊出“天地不容”的口号抗议狗仔发布偷拍遗体、发布裸照;

成立慈善基金会;



非典期间,她拖着一副病躯,着急演艺圈举办慈善演出,筹集治病的善款,也为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打气。


她的命运与香港紧紧地绑在了一起。



过去穷困潦倒的街巷里,生长着一个悲苦的、如花一般命运的梅艳芳;而经济繁荣的明珠之城里,是一个从草根一路奋斗、一路抓取机会的梅艳芳。


她不会在人前掉眼泪极为乐善好施,相信只要努力,明天就会更好。


“我有信心!”



而梅艳芳的骨子里,却不是外表看起来那样进步先锋,她可以成为一个庇护别人的人,也渴望拥有家庭,拥有自己的孩子。


这是梅艳芳性格的矛盾,也不如说是香港文化的矛盾。


大都市就是这样,高度发达的文化,璀璨的中环、优雅的半山,背面就是湿漉漉的屋村,成家立业、传宗接代的传统文明。



属于梅艳芳的时代过去了,如今不再有人相信草根成名的奇迹,娱乐圈里的“大姐大”换了一茬又一茬,却没了纯不利己,“绝不负天下人”的傻劲儿,而变成了:“你敢撕我的试试。”


“斜阳无限,无奈只一息间灿烂。随云霞渐散,逝去的光彩不复还。”


怀念梅艳芳,又不止怀念梅艳芳,她是那个黄金时代留在屏幕上的遗迹,无数观众透过她的头纱,打量的却是那个时代的面目。


倒是最后这首《夕阳之歌》,永远都不会过时,因为同样的故事,总会在另一个时代、另一群人的身上上演。
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