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渊明《饮酒二十首并序》,人生不过三杯酒,他却连续干了二十杯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26 09:23:36    


余闲居寡欢,兼比夜已长,偶有名酒,无夕不饮。顾影独尽,忽焉复醉。既醉之后,辄题数句自娱。纸墨遂多,辞无诠次。聊命故人书之,以为欢笑尔。

•[评]:序是说明了写这么多饮酒诗的原因。诗人好酒且酒后作诗,这一爱好,怕以后只有太白先生能与他PK了。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。

其一

衰荣无定在,彼此更共之。

邵生瓜田中,宁似东陵时!

寒暑有代谢,人道每如兹。

达人解其会,逝将不复疑。

忽与一觞酒,日夕欢相持。

•[评]:本诗是《饮酒》组诗之首,开篇明确地道出了无常的话题,作者对无常无可奈何,或者说,对自己没落的家世无可奈何,只能以酒消愁。真的是“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了”。

其二

积善云有报,夷叔在西山。

善恶苟不应,何事空立言!

九十行带索,饥寒况当年。

不赖固穷节,百世当谁传。

•[评]:伯夷、叔齐也好,荣启期也好,之所以能名声传世,凭的就是安贫乐道的节操。陶渊明同样是这样一位固守节操的贫士。

其三

道丧向千载,人人惜其情。

有酒不肯饮,但顾世间名。

所以贵我身,岂不在一生?

一生复能几,倏如流电惊。

鼎鼎百年内,持此欲何成!

•[评]:道丧是陶渊明经常提到的一个词,指的是儒道沦丧不传,诗人认为儒道不传,是人心变乱的根源,因为这一点导致人与人之间缺失真淳,总是谲诈阴险居多。这些变坏的人连好酒都顾不上喝,只是知道追名逐利,在诗人看来是这样的可笑。人的一生很短暂,不应该辜负良辰美景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。这首诗意在唤醒那些执迷不悟的人,希望他们能够迷途知返。就像诗人在《归去来兮》说的那样: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

其四

栖栖失群鸟,日暮犹独飞。

徘徊无定止,夜夜声转悲。

厉响思清晨,远去何所依?

因值孤生松,敛翮遥来归。

劲风无荣木,此荫独不衰。

托身已得所,千载不相违。

•[评]:这首诗无一字涉及饮酒,却在饮酒组诗之内,其原因值得读者去细细思考。诗人在这首诗里写了一只失群的鸟,这并不只是想写一只鸟,而是以鸟作比喻。失群的鸟是苦闷的,因为它没有伙伴,也无枝可依。这时候偶然碰到的一棵独生的松树给它提供了荫庇,才让它发誓即使一千年过去也不会从这里离开。诗人是以鸟自喻,松则是隐居之所。这种比喻的手法是《楚辞》所开创的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。

其五
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
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
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
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
•[评]:这是饮酒二十首之中的名篇,每一句都值得玩味,无一句不好,而且没有用典,文字平淡自然,即使在陶渊明的整体诗中也是数得着的巅峰之作。作者在这首诗里没有写隐居之苦,也没有写躬耕之累,有的只是一个隐居之人如何做到在人境而无车马喧,如何在南山附近悠然采菊,如何随意地欣赏景色和飞鸟。能有这样美好生活的精髓是什么呢?作者想要细加辨析却因为饮酒而忘记了言筌,一切尽在不言中吧。顾随先生在《驼庵诗话》中认为: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这一句不是偶然凑巧写出的,而是人与南山平日已物我两忘,素日已得其神理,偶然一发,此盖其酝酿之功也。这也正是这句诗成为千古名句难以被超越的关键所在。

其六

行止千万端,谁知非与是。

是非苟相形,雷同共誉毁。

三季多此事,达士似不尔。

咄咄俗中愚,且当从黄绮。

•[评]:湖南的岳麓书院有一副著名的对联,其上联提到:“是非审之于己,毁誉听之于人,得失安之于数。”这句话也印证了“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险以侥幸”的道理。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,面对是非,自我审视、谨慎判断就好了。尽心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,不必理会外界的毁誉褒贬,至于得失成败,则安然接受。

其七

秋菊有佳色,裛露掇其英。

泛此忘忧物,远我遗世情。

一觞虽独进,杯尽壶自倾。

日入群动息,归鸟趋林鸣。

啸傲东轩下,聊复得此生。

•[评]:看来泡酒也是有很悠久的历史了,现在是杨梅酒、人参酒、桑椹酒等,而诗人独爱菊花酒泡酒。诗人将菊花瓣放入酒之中,酒香花香一时让人心醉。作者此时并没有友人在旁,可是却并不感到孤独,因为这样的日子正是他所喜欢的,即饮酒、采菊、赋诗。作者并不是无忧,从他称呼酒为忘忧物就可以看出这一点,在酒精的麻醉下,诗人远离了世俗的纷扰,也放下了复杂的心念。

其八

青松在东园,众草没其姿。

凝霜殄异类,卓然见高枝。

连林人不觉,独树众乃奇。

提壶抚寒柯,远望时复为。

吾生梦幻间,何事绁尘羁。

•[评]:这是一首写青松的诗,前四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《论语》中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”。只有在岁寒的时候青松附近的众草都死去了,松树的高节才能显现出来。这是诗人的一种自况,既是写松树,也是写自己。中间四句是写诗人注意到这棵单独而生的树,并拎着酒壶边饮酒边去欣赏它,有惺惺相惜之感。最后两句是一句反问,即人这一辈子这么短暂,为什么还要被俗事羁绊。

其九

清晨闻叩门,倒裳往自开。

问子为谁欤?田父有好怀。

壶浆远见候,疑我与时乖。

褴褛茅檐下,未足为高栖。

一世皆尚同,愿君汩其泥。

深感父老言,禀气寡所谐。

纡辔诚可学,违己讵非迷。

且共欢此饮,吾驾不可回。

•[评]:酒友来了,怎能不推杯换盏一下?朋友田父是带酒来的,诗人也很感动田父的这份好意。只是诗人觉得富贵是不可求的,自己又何必去违心追求?就如当年的屈子一样,诗人也没有改变自己立场的想法,宁愿保持自己的高节。与其官场仕宦,不如一场醉合适,也不如田园躬耕合适。

其十

在昔曾远游,直至东海隅。

道路迥且长,风波阻中涂。

此行谁使然?似为饥所驱。

倾身营一饱,少许便有余。

恐此非名计,息驾归闲居。

•[评]:作者年轻时多次做过小官,也曾因为职务上的需要甚至到东海之滨,在前面也有诗人被风波阻在路上的诗句。可是这些出仕的目的都是被饥饿驱使,并不是出于儒家的太上立德,其次立功,再次立言。所以诗人也就决定还是在家闲居比较合适,而闲居也正是饮酒的必要条件,因为没有公事需要处理,没有公务需要奔波。也印证了诗人以前说过的: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误落尘网中,一去三十年。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。

十一

颜生称为仁,荣公言有道。

屡空不获年,长饥至于老。

虽留身后名,一生亦枯槁。

死去何所知,称心固为好。

客养千金躯,临化消其宝。

裸葬何必恶,人当解意表。

•[评]:这首诗是咏史诗,主要是针对颜生和荣公两个历史人物所发的感慨。诗人在这首诗中认为这两个人虽然死后名垂青史,但是一辈子实在过得没有滋味。这种死后的荣誉为什么要去在乎呢?不如及时饮酒作乐来享受生命的时光。

十二

长公曾一仕,壮节忽失时。

杜门不复出,终身与世辞。

仲理归大泽,高风始在兹。

一往便当已,何为复狐疑!

去去当奚道,世俗久相欺。

摆落悠悠谈,请从余所之。

•[评]:这首诗依然是咏史诗,写了西汉时的张挚和东汉时的杨伦,这两个人都是一开始仕宦后来决心归隐的人。两人在这一点和诗人陶渊明是相同的,这也是诗人特地写这两人的原因。这首诗是诗人让自己坚定归隐志向的作品,诗人觉得“一往便当已,何为复狐疑”,因为世俗的尔虞我诈实在没有必要留恋,不如归去,而世人的各种猜疑和闲话也不必去在乎。

十三

有客常同止,取舍邈异境。

一士常独醉,一夫终年醒。

醒醉还相笑,发言各不领。

规规一何愚,兀傲差若颖。

寄言酣中客,日没烛当秉。

•[评]:作者的态度也是鲜明的,那就是不喜欢终年醒的人,觉得那样拘泥死板一辈子实在是太辛苦了,反而不如常独醉的人来得自然畅快。最后一句“寄言酣中客,日没烛当秉”未尝不是诗人陶渊明自己的写照。日没烛当秉,让人想到《古诗十九首》中的名句:“生年不满百,常怀千岁忧;昼短苦夜长,何不秉烛游?”

十四

故人赏我趣,挈壶相与至。

班荆坐松下,数斟已复醉。

父老杂乱言,觞酌失行次。

不觉知有我,安知物为贵。

悠悠迷所留,酒中有深味。

•[评]:这是一首写饮酒的诗,而且诗人不是独饮,是和朋友在一起饮酒,这样的聚饮无疑是欢快的,也是隐居的重要乐趣之一。这首诗前六句写父老聚会饮酒,后四句写酒后微醺的美妙感受。酒后的感觉是物我两忘,诗人也正是在这样的微醺中度过了一日美好的时光。正是因为留恋这种感觉,诗人才会把酒作为支持自己归隐田园的重要倚仗。

十五

贫居乏人工,灌木荒余宅。

班班有翔鸟,寂寂无行迹。

宇宙一何悠,人生少至百。

岁月相催逼,鬓边早已白。

若不委穷达,素抱深可惜。

•[评]:田园荒芜,两鬓斑白,怎么能让人不感慨生命不足百年,人生何其短暂?而这时候诗人已经五十二岁,同时也饱受疾病困扰。面对这一切又该怎么办呢?诗人给出的答案是依然隐居、一任穷达。在这样的境况下何以解忧呢?答案自然是酒和诗。

十六

少年罕人事,游好在六经。

行行向不惑,淹留遂无成。

竟抱固穷节,饥寒饱所更。

敝庐交悲风,荒草没前庭。

披褐守长夜,晨鸡不肯鸣。

孟公不在兹,终以翳吾情。

•[评]:这首诗如果以四个字概括的话就是“君子固穷”。“敝庐交悲风,荒草没前庭。披褐守长夜,晨鸡不肯鸣。”这样的句子是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无法写出的,陶渊明其实是在以自己的生命来写诗。从文学史来看,个人的痛苦总是催生诗人。

十七

幽兰生前庭,含薰待清风。

清风脱然至,见别萧艾中。

行行失故路,任道或能通。

觉悟当念还,鸟尽废良弓。

•[评]:幽兰生于空谷,生于院子之中,可见这不是实写,而是寄托之作。兰花生于野草之间很难脱颖而出,一阵风吹来才能显出与众不同。兰花生在野草之间是无奈的,就像明珠暗投一样,所以才会导致无路可走,无路可走之后的路也就是任道了,即顺其自然做一个隐居之士。在明白了只有隐居这条路可以走之后,诗人豁然开朗了,飞鸟尽则良弓藏的教训历史上简直太多了,诗人觉得与其在朝不保夕的官场沉浮不定,还不如苟全性命于乱世。

十八

子云性嗜酒,家贫无由得。

时赖好事人,载醪祛所惑。

觞来为之尽,是谘无不塞。

有时不肯言,岂不在伐国。

仁者用其心,何尝失显默。

•[评]:这是一首借历史人物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诗作,诗人用了扬雄和柳下惠这两人的典故。扬雄是西汉大文学家,柳下惠是春秋时鲁国大夫展禽,《孟子》一书甚至将他与伯夷这样的高士并称。其实,诗人写扬雄未尝不是写自己,写柳下惠也未尝不是写自己。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曾经在不做官的时候为人解答学问上的困惑,显然陶渊明作为一个饱学之士也没少做这类事情。

十九

畴昔苦长饥,投耒去学仕。

将养不得节,冻馁固缠己。

是时向立年,志意多所耻。

遂尽介然分,拂衣归田里。

冉冉星气流,亭亭复一纪。

世路廓悠悠,杨朱所以止。

虽无挥金事,浊酒聊可恃。

•[评]:这是诗人叙述自己的出仕和隐居大致过程,开头一句就指出诗人是奔着稻粱谋才去做官的,这个目的谈不上伟大,但是比较实际,可是诗人屡仕屡隐,导致自己虽然是经常做官,还是难以避免饥寒的困扰。就这样,到了而立之年后诗人的归隐渴望越来越浓,于是就回归田园。转眼已经是归隐的十二年后,诗人并没有后悔归隐,即使没有像急流勇退的二疏一样在故乡挥金如土招待亲朋好友。诗人是喜欢饮酒的,即便是并不算好的浊酒。

二十

羲农去我久,举世少复真。

汲汲鲁中叟,弥缝使其淳。

凤鸟虽不至,礼乐暂得新。

洙泗辍微响,漂流逮狂秦。

诗书复何罪?一朝成灰尘。

区区诸老翁,为事诚殷勤。

如何绝世下,六籍无一亲。

终日驰车走,不见所问津。

若复不快饮,空负头上巾。

但恨多谬误,君当恕醉人。

•[评]:诗人在首句就发出了这个世界不再真淳自然的感叹,而后就梳理了自孔子以来对于真淳社会风气和秩序的追求,到诗人这个时代儒学已经不再是显学了,社会一片动荡,南北方政权割据,东晋内部斗争不断,显然儒家的学问在这时候是没有用武之地的,因为缺乏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