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宋词有多美?品读这32句唯美神仙诗句
【01】
不须计较苦劳心,万事原来有命。
——宋·朱敦儒《西江月·世事短如春梦》
不要过分计较辛苦和劳累,也就是说,不要过于执着于追求功名利禄,不要让自己的心被这些事情所累,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命运和定数。
就如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,其中蕴含的哲理,与这句诗不谋而合。它们都在告诫我们,命运的安排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料,有时看似不幸,却可能是转机的开始;而那些我们拼尽全力争取的,也许并非真正的归属。
它不在于教导我们放弃努力,而是教会我们如何以更加平和的心态,去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,苦与乐。提醒我们,不必过分焦虑于结果,因为过程中的每一步,都是命运给予我们的礼物。它鼓励我们学会放手,让事情顺其自然地发展,同时珍惜当下,享受每一个努力的瞬间。
【02】
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
——宋·晏殊《浣溪沙·一曲新词酒一杯》
花儿在风中无奈地飘落,让人感到无比的惋惜和无奈。燕子归来,似曾相识,给人一种亲切和熟悉的感觉。
季节的变换无法挽留,恰似人生中那些美好时光的逝去,令人惋惜却又无力阻止。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,也让人联想到李煜的“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”,都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,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双重韵味。
花开花落、燕去燕来,巧妙地映射了人生的悲欢离合,既有对失去之美的无奈,也有对重逢之喜的期待。诗人以花与燕为媒介,传达了对时间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细腻情感,让人在哀愁与喜悦的交织中。这样,既富有画面感,又蕴含哲理,既是对自然的细腻观察,也是对人生况味的深刻提炼,体现了诗词艺术的独特魅力。
【03】
枕上诗书闲处好,门前风景雨来佳。
——宋·李清照《摊破浣溪沙》
仿佛在某个细雨蒙蒙的午后,一个悠闲自在的女子,倚于枕头上,随意地翻阅着诗书,享受着片刻的宁静与美好。而门前的风景,在细雨的滋润下,显得更加清新怡人。
以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,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生活画面。将自然景致与内心世界相结合,雨幕中的门前风景,因雨而更添几分朦胧与诗意。雨滴轻敲瓦檐,洗净尘埃,也似乎净化了观者的心灵。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”,雨后的清新与宁静,给予人无限遐想,让眼前的景致更显生动与迷人。
李清照在晚年时,生活非常贫困,但是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。她常常靠在枕头上阅读诗书,或者在门前欣赏风景。她的诗词也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。
【04】
流光容易把人抛,红了樱桃,绿了芭蕉。
——宋·蒋捷《一剪梅·舟过吴江》
让人感到时光的无情和不可逆转。就像流水一样,一去不复返,让人无法抓住。樱桃成熟了,芭蕉也变得更加翠绿,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。
岁月如流水,每一次踏入,都是全新的水流,恰似人生的每一刻都在不可逆转地流逝。樱桃的红艳,如同青春的绚烂与甜蜜,而芭蕉叶的渐变,则寓意着岁月的沉淀与成熟。不禁让人想起《红楼梦》中“黛玉葬花”的情景,同样是借自然界的凋零与盛放,映射人物的命运与情感变迁。
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惜。它让我们明白,时间是宝贵的,我们要抓住每一刻,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。
【05】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——宋·苏轼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
苏轼回首望去,看到自己曾经走过的那些风雨萧瑟的地方。他认为,人生就像一场旅程,有时候会遇到风雨,有时候会遇到晴天。
苏轼的一生,经历了许多波折和磨难,“萧瑟处”不仅指的是自然环境的恶劣,也可以理解为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。
“风雨”与“晴”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气象,它们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顺逆与得失。但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,都是人生的一部分,都应该坦然接受。归去,并不是逃避现实,而是回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。
被贬到黄州时,生活十分艰难,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,写出《赤壁赋》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等千古名篇。他的这种精神,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。
当一切尘埃落定,无论曾经遭遇何等波折,或是享受过何种荣耀,最终都归于内心的平静。这番感悟,与道家的“无为而治”、佛家的“空”之境界不谋而合,透露出超然物外的生活智慧。
【06】
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。
——宋·秦观《鹊桥仙·纤云弄巧》
如果两个人的感情是真挚而长久的,那么又何必在乎每天都在一起呢?
这不仅仅是对牛郎织女故事的哲思,更是对所有深情厚谊的颂扬。它告诉我们,真正深刻的感情,不在于每日每夜的相守,而在于心灵的契合与情感的永恒。
那遥远的银河,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,牛郎织女的故事自古流传,成为中国情人节七夕的浪漫象征。诗人以此为背景,却超越了故事的局限,提出了一种更为深远的爱情观念。在古代,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的悲壮,也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的勇敢,这些故事无一不在诉说着,真爱超越了距离与时间的限制。
它教会我们,无论是伴侣间的爱情,还是朋友间的情谊,甚至是对事业、理想的热爱,真正持久的情感,不是黏腻的陪伴,而是心灵深处的理解与支持。正如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,无论相隔多远,心有灵犀一点通,这份情感的联结,胜过无数的日夜相守。
【07】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
——宋·苏轼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
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生死的相隔。苏轼和他的妻子已经分别十年了,这十年里,他们经历了生死的考验,再也无法相见。这种痛苦和无奈,让人感到无比的悲伤。即使他不去刻意地思念她,她的身影也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。这种思念是如此的深刻,以至于他无法忘记。
这不仅是对逝去爱人的深切怀念,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。苏轼将个人的悲欢离合,融入了这短短几个字中,让千百年后的我们,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跨越生死的思念与不舍。
提醒我们,要珍惜身边的人,用心去经营我们的爱情,让它变得更加美好和长久。
【08】
若是前生未有缘,待重结、来生愿。
——宋·乐婉《卜算子·答施》
也许是因为前生没有足够的缘分,所以今生才无法在一起。这种对命运的无奈,让人感到无比的悲伤。她希望在来生能够重新结缘,实现今生无法实现的愿望。这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,让人感到一丝温暖。
“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,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。” 《牡丹亭》的杜丽娘梦中寻情的痴缠,对爱的无尽追求与不舍。乐婉和她的恋人之间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,以至于即使今生无法在一起,他们也愿意等待来生。这种爱情是如此的珍贵,让感受到了一种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,让人感到无比的感动。
【09】
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
——宋·辛弃疾《青玉案·元夕》
在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了很久很久,每一次转身,每一次回望,都承载着无尽的期待与渴望,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心仪的那个人。这种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,让人感到无比的感动。就在他在不经意间回头,却发现自己心仪的那个人就在灯火阑珊的地方。这种突如其来的惊喜和感动,让人感到无比的幸福。
如《西厢记》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曲折情缘,亦或是牛郎织女隔着银河的守望,每一份坚持与等待,都是为了那最终的相遇。而"蓦然回首",则是一次心灵的觉醒,它告诉我们,很多时候,苦苦寻求的答案或人,往往在不经意间,就在那最不起眼的地方静静等候。这种瞬间的领悟,恰似禅宗中的顿悟,让人心境豁然开朗。
"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",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感动,仿佛是在告诉我们,真正的美好往往藏于平淡之中,只有用心去感知,才能发现它的存在。即在纷扰的世界中,宁静与淡泊之处,往往藏匿着生命的真谛。
【10】
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。
——宋·晏几道《临江仙·梦后楼台高锁》
落花飘零,一位孤独的行者静静地站立其中,细雨迷蒙,燕子成双成对地飞翔,似乎在诉说着相伴相依的温馨,与独行人形成鲜明对比,寓意着世间冷暖与人情聚散的复杂情感。
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。尽管时光流逝,美好的事物会逐渐凋零,但是我们依然要珍惜当下,用心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。
它告诉我们,即便是在最孤寂的时刻,自然界的一草一木、一鸟一兽,都能成为心灵的慰藉,让我们在纷扰尘世中寻得一丝安宁与和谐。
【11】
断送一生憔悴,只消几个黄昏?
——宋·赵令畤《清平乐》
在夕阳下的光影一同拉长,轻轻的叹息,觉得自己的一生都被断送了,只剩下了憔悴和疲惫。自己的一生就像是几个黄昏一样短暂,转瞬即逝。这种对时光的无奈和惋惜,让人感到无比的悲伤。
这不仅是对日暮黄昏转瞬即逝之美的叹惋,亦是对人生苦短、美好易逝的深刻体悟。几个黄昏,便足以概括人一生的憔悴与追求,尽管词人感到自己的一生都被断送了,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。他相信,只要自己坚持下去,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,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。
【12】
闻琴解佩神仙侣,挽断罗衣留不住。
——宋·晏殊《木兰花·燕鸿过后莺归去》
一对佳偶,他们相遇如仙,以琴声为媒,解佩相赠,相知相爱,象征着心灵的契合与高洁的爱情。就像传说中汉代的弄玉与萧史,吹箫引凤,最终乘龙跨凤而去,成就一段佳话。这样的描绘,既浪漫又神秘,充满了对理想爱情的向往。
“挽断罗衣留不住”却画风一转,表现出了爱情的无奈和无常。即使主人公拼命地挽留,也无法留住心爱的人,就像手中的罗衣一样,无论怎么拉扯,最终还是会断裂。这种无力感让人感到无比的悲伤。一个从梦幻跌落至现实的情感世界,美得让人心碎,也让人深刻体会到爱情中的甜蜜与苦涩。
提醒着人们珍惜眼前的温暖与陪伴,因为即便是神仙伴侣,也无法永远挽留住那稍纵即逝的美好时光。
【13】
只愿君心似我心,定不负相思意。
——宋·李之仪《卜算子》
希望对方的心能像自己的心一样,坚定不移,始终如一。这种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,让人感到无比的感动。自己不会辜负对方的相思之意,一定会坚守这份爱情,直到永远。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,让人感到无比的敬佩。
“不负”,是对彼此情感的珍视,是即使面对诱惑与考验,亦不忘初心的承诺。那份生死相随的誓言,在这里化作日常的温情,没有豪言壮语,只有细水长流的坚持与守候。
它教会我们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真诚相待、心心相印的爱情,永远是最打动人心的旋律。
【14】
年年今夜,月华如练,长是人千里。
——宋·范仲淹《御街行·秋日怀旧》
每年的今天晚上,每年的今夜都是如此,让人感受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,天空中那轮明月都像一匹白色的绸缎一样,美丽动人,可是人却常常相隔千里,让人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和思念。
感受到诗人独立于月下,心中既有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无限追忆,也有对未知重逢的深切渴望。这不仅仅是一幅静态的画面,而是一场流动的情感剧目,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变化与生命力。
【15】
欲买桂花同载酒,终不似,少年游。
——宋·刘过《唐多令·芦叶满汀洲》
想要买上桂花带上美酒一同泛舟逍遥一番,却恍然发现,没有了少年时期那种豪迈的意气。
不仅是对逝去时光的惋惜,更是一种对纯真年代无价之宝的深刻认识——那些年少时的简单快乐,一旦错过,便是再也买不回来的奢侈。比如李白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的孤独豪情,或是辛弃疾“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”的青春懵懂。然而,每位诗人笔下,都有各自不同的遗憾与向往,让人感同身受。
【16】
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
——宋·柳永《蝶恋花·伫倚危楼风细细》
我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,为了你我心甘情愿一身憔悴。
"衣带渐宽"比喻因相思而消瘦,恰如李清照所言"人比黄花瘦",都是将身体的变化作为情感深重的外在表现,让人体味到那份爱至深处的无悔与坚持。
这不仅仅是对爱情的执着,也可以理解为对理想、事业的追求。这种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、甘愿付出的精神,是值得我们学习的。
【17】
天涯地角有穷时,只有相思无尽处。
——宋·晏殊《玉楼春》
天地虽广阔,终有边际可寻,相思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,它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内心深处,让我们无法忘怀。无论时间如何流逝,无论空间如何变换,相思之情都不会消失。
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对爱情的信仰和对未来的期待。尽管前方可能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,但是词人相信,只要彼此相爱,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,走到最后。这种对爱情的信仰和对未来的期待,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。
【18】
江山风月,本无常主,闲者便是主人。
——宋·苏轼《临皋闲题》
自然界的山川河流与月色风华,从不专属于任何人,它们自由而宁静,仿佛天地间最洒脱的旅人。但当你我心中无牵无挂,闲适自得之时,这一片片江山风月,便悄然成为心灵的归宿,我们,便成了那无拘无束的主宰。
苏轼一生宦海浮沉,几经贬谪,他却总能在逆境中寻得乐趣,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,笑对人生风雨。他的“闲”,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无所事事,更是心灵上的一种释放与自由,是对生命无常的坦然接受,以及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的一份优雅与从容。
偶得半日闲暇的你我,漫步于青山绿水间,头顶皓月当空,清风拂面,那一刻,世间的纷扰似乎都随风而去,只剩下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界的壮美和谐共生。正如“心远地自偏”,这份闲情逸致,非关身份地位,而是心灵的选择,是对生活的一种深刻领悟与享受。
【19】
平芜尽处是春山,行人更在春山外。
——宋·欧阳修《踏莎行·候馆梅残》
用温柔的目光,沿着无垠的平原望去,直到视线的尽头,春山如黛,层峦叠嶂,春意正浓。行人(或许正是一位远行的游子)已经越过了春山,渐行渐远,身影已消失在春山的另一侧,比那山还要遥远。这种画面感让人感受到了离别的悲伤和思念的深沉。
尽管离别的悲伤让人感到难过,但是我们依然要勇敢地向前走,去追寻自己的梦想。远方的春山虽然遥远,但是它代表着希望和美好的未来。我们要相信,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,就一定能够到达自己的目的地。
【20】
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——宋·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
自古以来,人生终归避不开死亡,这是每个人必经的生命之河的彼岸。然而,在这无法抗拒的命运面前,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留在历史的中,让后人铭记他的功绩和精神。
不仅仅是文人的豪情壮语,更是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写照。古代勇士慷慨赴死前的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,以及近代革命烈士“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”的悲壮情怀。
真正的伟大,不在于生命的长短,而在于如何活出价值,如何在有限的时光里,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。
【21】
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。
——宋·李清照《醉花阴·薄雾浓云愁永昼》
轻声低语,似乎在对谁诉说着,也似乎在自我安慰,道出了那些难以言表的愁绪与哀伤。李清照内心深处的凄美,不是不感伤,只是不愿轻易吐露,那份深埋心底的痛楚,如同秋日里最后一片落叶,轻轻触碰,便能震颤整个心灵。
一个秋风瑟瑟的午后,轻纱般的窗帘随风轻轻摆动,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寂寞与等待。西风,自古便是离愁别绪的象征,它不仅卷起了帘幕,更卷起了诗人心中的千回百转,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。
“人比黄花瘦”,则用黄花来比喻人的憔悴,形象地表现了李清照因为思念而消瘦的样子。在深秋时节,黄花虽瘦,黄花,即菊花,以其清瘦的姿态,却依然傲立枝头,展现出一种坚韧与高洁。
【22】
万事到头都是梦,休休。明日黄花蝶也愁。
——宋·苏轼《南乡子·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》
一切尘世纷扰,终归于一场梦幻泡影,"万事到头都是梦"道尽了人生的虚幻与短暂,梦境与现实,何者为真?何者为幻?人生种种经历,辉煌也好,落魄也罢,最终都将消逝在时间的尽头,只留下一抹淡淡的回忆。
算了吧,一切都已经过去了,不要再去想了。黄花会凋谢,蝴蝶也会死去,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消逝。
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。尽管苏轼对人生充满了悲观和无奈,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。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当下,不要虚度光阴,同时也希望人们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美好的未来。
【23】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——宋·苏轼《题西林壁》
从正面看庐山,是一道道连绵起伏的山岭;从侧面看庐山,却是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。这种从不同角度看山的方式,让人感受到了庐山的多姿多彩和变幻无穷。无论是远处、近处、高处还是低处,庐山的景色都各不相同。这种变化让人流连忘返,不断地想要探索更多的美景。
山,随着观察的角度变换,时而显现为连绵的山岭,时而又挺立为峻峭的峰顶,近观与远眺,高低错落间,景致各具特色,无一相同。
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,更是对人生哲理洞察,如哲学中的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,以及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”的境界。提示我们事物的本质与面貌,往往因观察者的立场、角度、心境的不同而变化万千。正如盲人摸象的典故,每个盲人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,所得印象各不相同,强调了全面看待问题的重要性。
在复杂多变的生活与认知领域,我们所见所感往往受限于自身的视角与经验,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框架,尝试多角度、多维度地理解和感知世界。
【24】
枝上柳绵吹又少。天涯何处无芳草。
——宋·苏轼《蝶恋花·春景》
春风轻拂,柳枝摇曳,那娇嫩的柳絮随风起舞,又渐渐稀疏,仿佛是大自然轻声诉说着季节的更迭。这幅画面,不仅勾勒出春天特有的温柔景致,也寓意着时光流转,美好事物的短暂与宝贵。"枝上柳绵吹又少",恰似生命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,让人不禁感慨时光匆匆,珍惜眼前每一刻的温柔与美丽。
"天涯何处无芳草",则以开阔的胸襟,展现出一种豁达的情怀。这不仅是对春天遍地绿意、生机勃勃景象的描绘,更是对生活中无限可能的乐观展望。它让人联想起古代游子远行,无论身在何方,总能在心灵深处寻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绿洲,希望与新生无处不在。
【25】
几时归去,作个闲人。对一张琴,一壶酒,一溪云。
——宋·苏轼《行香子·述怀》
何时能够抛却尘世纷扰,回归简静,化身闲逸之人。表达了苏轼对官场生活的厌倦,渴望回归自然,做一个自由自在的闲人。
琴,作为古代文人的雅好,其音绕梁,不仅寄托了抚琴者的心绪,也象征着超脱与自我。一壶佳酿,或许不如宫宴上的琼浆玉液,却足以慰藉心灵,让人在微醺之中寻得片刻逍遥。至于那一溪云,既是自然之美的体现,也是心境的映射,云卷云舒间,寓言人生的洒脱与自如,正如唐代王维笔下的"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",道尽了随遇而安的哲学。
【26】
会得为人,日日是人日。
——宋·魏了翁《醉落魄·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》
一旦悟透了做人的真谛,每一天都会成为值得庆祝的“人日”。人日,古时指农历正月初七,传说中人类的诞辰,这里被赋予了更深远的寓意——生活中的每一天,都应视为自我成长与珍视的存在。
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,亦或是道家顺应自然、恬淡虚无的智慧。在这里,“会得”二字,不仅仅是理解或懂得,它更多地指向了一种内在的觉醒和实践,意味着真正把握住做人的艺术,将善良、宽容与智慧融入日常的点滴之中。如此,平凡的日子便因内心的富足而闪耀,每一天都如同节日般值得庆祝。
【27】
沾衣欲湿杏花雨,吹面不寒杨柳风。
——宋·志南《绝句·古木阴中系短篷》
轻盈的杏花雨悄无声息地洒落,沾湿了行人的衣襟,却带着一种让人贪恋的柔和与清新。雨丝如丝,轻拂过肌肤,不觉寒冷,反倒是添了几分春意的暖意,让人心生欢喜。这种景象让人陶醉,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。
春风轻拂过面颊,带着杨柳初发的清新气息,没有冬日北风的凛冽,也没有夏日热风的燥热,它恰到好处,温柔得如同母亲的手,抚慰着每一寸肌肤,也唤醒了大地沉睡的生机。杨柳作为春天的使者,其轻柔的枝条随风摇曳,似乎在诉说着春的悄然而至,也寓言着生命的勃勃生机与希望。
【28】
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!
——宋·岳飞《满江红·写怀》
它告诫我们,切勿虚度年华,任由宝贵的青春岁月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,等到鬓角斑白之时,才恍然醒悟,留下无尽的遗憾与哀叹。要珍惜时光,抓住每一个机会,努力奋斗,不要让自己的青春留下遗憾。
自古以来,多少英雄豪杰、文人墨客都曾感叹时光易逝,青春难再。从汉代陈琳的"人生不满百,常怀千岁忧",到唐代李白的"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",都在提醒人们珍惜时光,活出精彩。岳飞此言,更是以其身世背景为依托,一位抗金名将,深知国事如麻,时不我待,他的心声不仅是对个人的鞭策,也是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切呼吁。
【29】
少年易老学难成,一寸光阴不可轻。
——宋·朱熹《偶成》
感慨少年时光容易流逝,而学问却很难有所成就。一寸光阴虽然短暂,但也不能轻易浪费。揭示了时光的宝贵与求学之路的不易。感叹青春如白驹过隙,转瞬即逝,而学问的积累与成就却非一日之功,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与时间的沉淀。激发人们对时间的珍惜与对学习的重视。
古时“凿壁偷光”、“囊萤映雪”的刻苦求学故事,以及“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的孔子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慨。
时间是成就一切的基础,对每个人都是公平而无情的,唯有珍惜当下,方能不负韶华。
【30】
古人学问无遗力,少壮工夫老始成。
——宋·陆游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
古代的学者们,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倾尽全力,毫无保留,他们的精神状态如同农夫耕田,不遗余力,只为了收获知识的果实。悬梁刺股、囊萤映雪的刻苦求学故事,这种精神让人敬佩,也让我们明白,只有付出努力,才能有所收获。
"少壮工夫老始成",则是对时间与努力的反思。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学问与成就,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磨砺,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的教育理念一样,从少年时期的辛勤耕耘,到年老时方能见到学问之树的繁花硕果。
【31】
宁可枝头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风中。
——宋·郑思肖《寒菊 / 画菊》
菊花宁愿在枝头枯萎,也不愿轻易低头,被寒冷的北风吹散其芳华。这里的“抱香死”,是指菊花带着香气枯萎在枝头,而不是被风吹落,失去香气。描绘的不仅是秋菊之坚韧,更暗含了文人士大夫那种坚守节操、宁折不弯的高洁情操。它让人联想到屈原以身殉国的悲壮,又似苏武牧羊,十九年冰霜不改其志,每一个字都沉甸甸地承载着不朽的气节。
"何曾吹落北风中",北风凛冽,象征着逆境与考验,而菊花即便是面对如此严酷的环境,也未曾有丝毫妥协,其风骨之硬,不会向外界的压力和困难屈服。
【32】
近水楼台先得月,向阳花木易为春。
——宋·苏麟《断句》
靠近水边的楼台,总能率先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;朝向阳光的树木,也更容易迎来春天的温暖与生机。这不仅仅是一幅自然风光的速写,更是深藏着人生智慧的隐喻。
在生活中,那些处于有利位置的人,往往更容易获得机会和成功。如同官场文人间的提拔与赏识,亦或是现代职场中近水楼台的优势。
那些积极向上、充满正能量的人,往往更容易获得幸福和成功。无论身处何种境遇,保持乐观,面向阳光,便能更快走出困境,迎来人生的春天。